“当初发行的价格较高。”李明认为。赵义祥也认为,“主要是因为发行价偏离了市场价格,背离了本身产品的价格,使得其难以保值。”
“过去,在酒交所发行产品时,发行方在定价上多根据自身特性还加入了品牌溢价,造成了发行价的泡沫。”赵义祥直言。
武寰则表示,白酒特别是成品酒,本身并没有太多金融属性,“因为成品酒多为贸易行为,即使飞天茅台等名酒,其金融属性也很弱,它会按照市场价格波动。”在他看来,基酒相对更具投资价值、更能稳定升值。
纸白酒产品暴跌背后,酒交所需要在发行产品上“精挑细选”。西南某酒交所总裁此前表示,一方面是价格要理性;另一方面,发行产品要有一定品牌和规模效应,比如选名优的、在地方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规模的酒产品,还有酒质比较好的,“这样的产品才能够保值。”
赵义祥认为,一是需要严格审定厂家和发行产品,同时确立准确的价格,因为不是所有的酒都具有发行资格。但他同时指出,酒交所“现实也两难”,“审定太严格,没有办法生存,只能一边发展,一遍探索模式。”
曾参与多款“纸白酒”产品发行承销工作的王林(化名)认为,上市酒品千差万别,在后期投资价值上会产生巨大差异,“酒交所现在处于困难时期,因为需求与整体的酒业环境有关系,酒交所作为新生事物,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
追究“纸白酒”暴跌原因,武寰认为,背后问题一是产品本身的金融属性并不强;二是大多酒交所自身体系并不成熟,模式也比较单一。
厂家和投资者观念错位
“纸白酒”暴跌,赵义祥表示还有另外的原因:“酒厂希望投资者喝掉产品,而买纸白酒的则是冲着投资而来,厂家和投资者的观念产生了错位。”
回购风险提升、“纸白酒”暴跌,不禁拷问着酒交所的平台定位——希冀成为酒类产品 “投资+消费”的中介平台,却遭遇投资价值大幅下跌,以及投资者实际消费酒产品减少。
国内酒交所主要参照国外同类模式而来,白酒的证券化产品“纸白酒”帮助酒企利用原酒等进行融资,意在体现白酒产品的一些金融功能和投资属性。
四川酒交所希望 “打造中国最大的酒类交易平台和定价中心”。赵义祥认为,目前酒类证券化产品大多只有投资功能,但实际上白酒产品的投资价值大幅缩水,让投资者进行消费“多是厂家单方愿望”。
对于酒交所而言,在交易平台的基础上,更希望投资者能够消费酒,这亦是酒企的出发点之一。在酒交所看来,交易所仍是以交易为主的平台,“这是主业”。西南某酒交所总裁曾表示,在酒交所平台上,吸纳众多的消费者或投资者参与,懂酒的或不懂酒都参与其中,“我个人认为,总体而言,应是投资与消费相结合。”
李明指出,酒企往往想通过酒交所卖酒,普通投资者却想获得投资收益,双方愿望有所背离。实际上,一些“纸白酒”产品发行数年至今,投资者提取酒产品十分稀少。
2012年4月,西凤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公开发行9.6万瓶,上海酒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26日,库存量高达9.29万瓶。亦有媒体报道指出,胜景干黄1年前发行了9.9999万坛,但截至2014年10月30日,其库存高达99904坛,被提现的仅有95坛。
对于酒交所的定位,前述西南酒交所总裁认为,卖酒是酒交所业务的一个方面,但核心还在于提供金融服务,酒交所终究是一个交易平台。
“首先是平台,”王林认为,酒交所发行纸白酒产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投资,需要类似收藏酒等关键产品。“酒交所首先是作为投资平台,这块业务目前国内开始不久,然后才是消费平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刚开始发展,酒交所先是满足投资需求”。
武寰认为,从酒交所模式来看,目前国内大多酒交所的模式还比较单一。“从职能来看,酒交所主要是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服务,不少交易所也在仓储物流等第三方服务上做更多工作,但这似乎脱离了平台本身特性,虽或多或少是为了生存选择。”
在酒交所提货消费,李雯峰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收藏酒从国际情况来看都是消费很慢的。像伦敦交易所,有些酒甚至会出现五六年没有提货的情况,关键看酒是否有升值潜力。收藏酒不会今天买了明天就涨了。”他曾对外表示。
酒交所已沦为酒企融资工具?
“纸白酒”产品大幅下跌,酒企发行时需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后来还需回购,这被认为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有观点认为,纸白酒和酒交所已更多变为酒企的融资工具。
以往,处于酒业高速增长期时交易“纸白酒”,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产品融到资金;交易所面向全国市场,企业可以通过花费少量的托管费用向全国市场宣传;投资者可以趁酒业高速增长期,享受投资带来的丰厚回报。
然而,近两年白酒行业急转直下,酒企资金链往往紧张,发行类似产品,成为酒企的融资渠道之一。“不少酒企已将酒交所作为简单的融资工具和渠道。”李明认为。
但同时,高达16%~20%的发行成本也让一些酒企望而却步。前述酒业人士指出,仅发行纸白酒产品融资成本就高达16%左右。“酒企发行酒类产品的融资成本颇高,”李明估算了这部分的具体构成,票面成本10%左右,渠道费2%,这一块作为产品销售渠道费用,酒交所平台发行费用2%~3%,银行兜底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最终确定 (每家银行情况不定)。综合下来,纸白酒的发行成本达到15%左右。
对于酒企通过酒交所发行产品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武寰并不赞同,他表示,“本身酒行业融资就很难,目前企业融资成本就很高,相应的质押融资方式,如固定资产等质押,对白酒业的要求严格,“酒企往往不好融资”。
参与多款纸白酒发行的王林指出,他接触的多数酒企并不把酒交所作为融资平台,登陆酒交所是为了提升产品知名度。“将酒交所作为新的发展平台,登陆之后希望将产品作为一个标杆,主要是价格标尺。上市之后,也能对品牌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王林认为,酒交所不是融资平台,酒企需要有战略和发展眼光来认知。
亦有酒企更看重酒交所的标杆效应。一位在酒交所发行了金融产品的某川酒企业人士表示,公司将基酒产品挂在某酒交所,目的在于酒交所作为行业的交易平台,能对基酒质量的评级、市场化,起到很好作用。
“我们不是简单挂牌,本身不委托销售和外卖,而是将酒交所更多作为参考。目前,国内基酒不容易规范的东西,不能光靠酒企自身来定义,需要一个交易所平台来挂牌和参考。”该酒企人士表示。
未来如何转型?
在行业高峰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的酒交所,因行业调整陷入困境,甚至被指已沦为“鸡肋”。“总体来说,酒交所是在困境之中求生存。”武寰认为,目前白酒行业不景气,酒类贸易“不好做”,“酒交所艰难求生存”。如何转型成为摆在酒交所面前的一道难题,部分酒交所开始希望做一些类似白酒指数、原酒指数的尝试,这种模式也有不少拥趸。
武寰指出,未来酒交所将多方面发展,一是体现金融属性,二是作为供销平台,以及信息发布、指数发布平台,包括酒价格指数等。
深圳前海腾邦国际名酒交易中心也将白酒指数发布平台作为自身规划的业务之一。武寰认为,这需要建立在大量积累的交易量基础上,“我们也在多个板块积累(原酒价格数据和信息),调研和统计情况。”
西南某酒交所也将“定价平台”作为其平台定位之一。该酒交所希望通过酒类定价权打造 “中国酒类金融指数中心”。“大多数酒交所都还是以推出金融产品为主,但也有酒交所有新型模式,比如联合国际酒类交易中心希望打造中国交易指数,例如原酒交易指数,形成国际意义的价格指数,并以此为参照。”赵义祥说。
曾供职于国内某酒交所的王洪澄也认同该种模式,“酒交所应该做成品酒指数,来体现其行业权威性和消费指导性,”他预期,最终将通过这一指数来影响市场成品酒的价格走势,并使之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商品指数之一。
上海酒交所希望将自身打造为白酒消费平台,力图成为酒类的O2O平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海酒交所官网目前已推出“消费酒平台”专区,产品包含茅台、五粮液等众多名酒。
李雯峰也曾对外透露,现在上海酒交所正在加快大众酒平台的建设。在他的规划中,这个平台不卖酒,但向上对上游厂家提供销售渠道和相应的服务,向下通过加盟连锁的方式聚集众多经销商和门店。如果消费者在平台上购买了酒品,可由这些门店实现配送。
在白酒行业专家孙延元看来,上海酒交所的新模式类似电商,虽是可行的转型尝试,但由于起步较其他酒类电商晚,或已失去先机。而对于做相应指数,这相当于一个信息服务平台,面临的考验一是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二是相应指数的准确性。在他看来,酒交所最终仍应走老酒、收藏酒的平台,因为收藏酒更具投资价值,比如年份酒。
——广告推介 图文无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