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重武:低度酒热潮冷思考——度数“向下”,品质“向上”

专注酒新闻业报道 佳酿网 08月22日

白酒“降度”的风,近来吹得颇劲。从五粮液、舍得的29度新品,到泸州老窖28度的国窖1573,再到古井贡酒26度的轻度古20,连洋河也推出了33.8度的微分子酒,酒鬼酒更将触角伸到了18度——一众酒企扎堆入局,让低度酒成了行业里的“热词”。这固然是顺着市场需求走,也是工艺上的大胆尝试,但热闹背后,仍有个绕不开的问题:度数降了,品质能稳住吗?低度酒究竟是能扎根的新土壤,还是一阵易散的风潮?

一、低度酒热潮:为何偏在此时“热”起来?

(一)年轻人的酒杯,变了模样

消费的主力换了代,饮酒的偏好自然跟着变。如今20到35岁的年轻人里,爱喝白酒的只占19%,远不及啤酒的52%、洋酒果酒的29%;可若论低度酒,63%的年轻人都愿意尝试。他们不爱“豪饮”的酣畅,更喜“微醺”的松弛——朋友小聚时浅酌,加班后独饮解乏,或是露营时配着晚风抿一口,“轻社交”“悦己饮”的场景里,高度酒总显得有些“重”了。酒企盯上这股需求,推出低度酒,低度顺势而为。

(二)增长的“蛋糕”,谁都想尝一口

数据里藏着市场的热度:2020年到2024年,低度酒市场从200亿元冲到了570亿元,今年眼看要破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0%,比白酒行业整体增速快了不少。这等势头,任谁都不愿错过。尤其是在存量竞争的当下,低度酒像块未充分开垦的地,成了酒企寻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

(三)老行业求变,总得探条新路子

白酒行业的竞争早就是“贴身肉搏”,要突围,就得在“新”上做文章。推出低度酒,既能让产品线更丰富,也能撬开年轻人的市场,算是差异化竞争的一步棋。说到底,也是老行业不愿困守传统,想借着工艺创新往前挪的心思——毕竟,能把度数降下来还不失风味,本身就是对酿酒手艺的考验。

二、降度的坎:不只是“少加点酒精”

(一)风味这道关,最是难守

白酒的香与味,全靠那些溶解在酒里的风味物质撑着。度数一降,这些物质容易“沉底”,酒的口感就容易变得寡淡,甚至发“水”。不少企业试着用冷冻过滤、加老酒勾调的法子补救,但真正要做到“低而不寡”,远非一日之功。就像泸州老窖的38度产品,磨了10年才站稳脚跟,年销破百亿——可见降度不是“做减法”,反是对工艺的“加法”考验。

(二)老观念的墙,得慢慢拆

喝了大半辈子酒的人,多有个固有印象:度数高才是好酒,低度酒就是“掺了水的”。这种认知像层薄纱,挡在低度酒和消费者之间。有次和酒友聊起26度的新品,老伙计直摇头:“那还叫白酒?”其实也难怪,几十年的饮酒习惯哪能说改就改。酒企要做的,不光是把酒做好,还得陪着消费者慢慢品——让他们尝出低度酒里的醇厚,才是真的破了这层障。

三、低度酒的路:该往哪走才扎实?

(一)场景打开了,市场就活了

低度酒的好,在于它能“融”进更多生活场景。不只是商务宴请的圆桌,年轻人的露营垫、小酒馆的吧台、甚至家里的书桌旁,都能放一瓶。有次见年轻人用低度白酒调果饮,加片柠檬,倒点苏打,倒也喝得有滋有味。把场景做细了,让白酒从“正式场合的标配”变成“日常里的小自在”,路自然就宽了。

(二)别扎堆跟风,得有自己的“记号”

现在低度酒一热,不少产品看着都差不多:度数相近,包装也多是“年轻风”,喝起来口感也难分彼此。可年轻人认的是“特别”,复购率不足20%的现状,也在提醒酒企:光靠“低度”这两个字留不住人。得有自己的“撒手锏”——或许是独有的勾调工艺,或许是和地方文化结合的故事,哪怕是瓶身一个让人记挂的小设计,总得让消费者记住“这瓶酒和别人不一样”。

(三)技术打底,文化托底

往后看,低度酒要立住,离不开两样:一是工艺上的“硬功夫”,得靠技术把“低度不淡”的口感稳住,让品质成“定海神针”;二是文化上的“软心思”。年轻人喝低度酒,喝的不只是酒,也是种生活态度。若是能把白酒里的“匠心”“传承”,悄悄融进他们的语境里——比如讲讲酿酒时“慢工出细活”的故事,或是把传统纹样化在瓶身上,让他们觉得“喝这酒,也懂了点老祖宗的智慧”,那低度酒就不只是酒,成了有温度的载体。

说到底,低度酒的热潮,是市场递来的一张新船票。能不能凭这张票行得远,不看度数降了多少,只看品质守得牢不牢,心思用得真不真。对酒企来说,少些“追热点”的急躁,多些“磨品质”的耐心;对消费者来说,不妨少些“度数论”的固执,多些“尝新味”的从容。毕竟,白酒的魅力从来不在度数高低,而在那口入喉时的妥帖——若低度酒能守住这份妥帖,自然能在酒桌上,也在生活里,占得一席之地。

本站部分图片和稿件源于网络或其他媒体,观点和版权属于作者本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进行处理。投诉信箱:1001@jianiang.cn
佳酿网商业合作,请联系:15699990085
阅读原文 阅读 0

——广告推介 图文无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