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袁仁国从工厂最底层开始跻身管理层,带领茅台经历计划经济与经济危机,最终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酒类品牌。
62岁的袁仁国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5月2日。那时他刚带着茅台从伦敦回来不久。在伦敦他与最终打败的对手帝亚吉欧CEO见面,希望将茅台酒带入英国主流市场。
四天后,茅台集团领导干部大会宣布,提名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保芳为茅台集团董事长人选,董事长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程序办理。袁仁国不再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职务。
1998年刚接手茅台时,袁仁国就把竞争目标定在法国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世界顶尖洋酒商)和英国帝亚吉欧(Diageo,全球最大洋酒公司),即便那时的茅台连五粮液都没拿下。
接手后的20年,袁仁国时期的茅台营收一步步超过五粮液、波尔多、保乐力加。至2017年4月,茅台终于超过最初的竞争目标帝亚吉欧,成为全球市值第一酒类制造商。现在的茅台2017年营收582.18亿元,净利润270.79亿元,成为全国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
此时退出,如同某种意义上的功成名就。
关于离开原因,袁仁国向媒体表示是“年龄到了”。也有分析指在当上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后,按照央企及国企人事任免惯例,袁仁国也是时候卸任茅台董事长一职。
袁仁国20年前,从工厂最底层开始跻身管理层,带领茅台经历计划经济与经济危机,最终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酒类品牌。5月7日,袁仁国退休消息一出,资本市场上贵州茅台涨5.33%,市值增加逾443亿元。
“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讲话说不上有气势,个子也不是很高,那个年代的人普遍营养不好。”一位亲身接触过袁仁国的茅台员工这样描述他。
这和袁仁国的经历有关,1956年生于“国酒之都”贵州仁怀的袁仁国在18岁那年进了茅台厂。从背酒糟开始,先后做过供销、宣传、厂办主任、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厂长助理、副总经理,经历过不少基层岗位的活。
直到1998年,42岁的袁仁国出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出任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1年成为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并同时兼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茅台逐渐被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男人掌舵。
但袁仁国刚接手时的茅台并不像今天这般成功。
1998年的茅台正处于危难。一方面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一方面是茅台尚依赖计划经济的销售体制,产量由国家分配,企业自己的销售体系尚未建立。这个背景下,1998年大半年过去了,茅台两个季度的销售量加起来还不到700吨,当年全年的销售计划是2000吨,只完成30%。
袁仁国便是在这个时候上台担任总经理,他认为茅台当时急需市场化运作,立马在全厂招营销员。一个月后,茅台成立销售总公司,组建了茅台历史上第一支17人的销售队伍。
“茅台若要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空间,要唱好三首歌,一是唱好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现在茅台酒厂也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二要唱好国际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三是唱好《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我们脚下。”那时的袁仁国在就职典礼上说。
打开市场的方法,一是瞄准名商场、名超市建好专柜,二是瞄准名酒店、名宾馆抓好促销、直销和终端消费。还要巩固原有老客户,并寻找真正有实力也有长期合作意识的经销商。同时对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进行清理整顿,对长期经营不善、形象较差、经营侵犯茅台酒知识产权产品的专卖店和专柜给予清理取缔。
袁仁国给的时间是两个月,“多苦多累、流血流汗不要讲,我不问过程,只要结果。”
他自己也成为最大的销售员,摆上家宴,请来糖酒公司的领导喝“患难酒”,希望他们在这条最大的销售渠道上多想办法。在各地举办的白酒研讨会、订货会和名家诗会上。袁仁国把茅台压箱底的30年、50年、80年陈酿拿出来,用来吸引眼球。遇到有客人的机会,凡是去的人袁仁国都会去敬一杯茅台酒,“消费者、经销商,每次十桌以上。”
他给茅台编的六不口诀中,似乎记录了这段身体力行喝茅台的日子,“中午喝了,下午上班不误事。喝醉了,睡一觉就好。”
二十年后,袁仁国在“茅台营销二十年”大会现场上,这样总结当时的努力的成果:
经销商队伍从1998年146家,发展到现国内经销商、专卖店等客户2000多家,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30%以上的县级城市。海外代理商104家,市场覆盖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营销队伍大发展,公司销售人员从17人发展到553人,在全国成立了31个省区,加上经销商营销人员近2万多人。
茅台的另一个挑战,是内地整治“三公消费”。
2012年12月,中国新一届政府开始整治官场作风,明确出台禁止公务人员铺张浪费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茅台的股价随即应声下跌。
在这场整治之中,被誉为“国酒”的茅台,2013年股价大幅缩水超过30%。
袁仁国透露,2012年以前,茅台酒直接公务消费的占比大约在15%,加上经销商的部分,直接和间接的公务消费大概超过30%。这个数字与当时市场上普遍猜测的公务消费至少占茅台销量的70%相差较大,但仍能看出此前茅台对公务消费的依赖。
而此之前的2008年次贷危机和行业不健康发展,已经给茅台带来压力。彼时的茅台即面对当时白酒行业普遍的产能过剩、竞争过度、广告过滥的矛盾,又面对最重要销售渠道的萎缩。
——广告推介 图文无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